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12月7-8日,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在北京西藏大厦举办了“首届新时代家庭建设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家庭学科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全国妇联和各级妇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家庭学科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对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务、家庭研究等与家庭相关的重点社会议题进行探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卫国出席会议并致辞。
![1783c35a449f42f88da6ae1340b8c149.jpg 微信图片_20191208214636_副本_副本.jpg](/__local/1/22/E7/31FC22BA38CFBA6D8B899344CAF_54B99610_DFDA.jpg?e=.jpg)
相较于前三届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更聚焦于当前我国家庭建设的新需求、新期盼、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将家庭学科的理论成果与妇联系统开展的家庭建设工作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政府家庭建设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ffa7e393401a4f918cade46b07dc5d05.jpg 微信图片_20191208215422_副本.jpg](/__local/3/F1/BB/B63B1E69743949504BA9C422F30_681AA416_C03E.jpg?e=.jpg)
中华女子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家庭建设研究院,着力于开展家庭学科研究、提供专业的家庭指导与服务。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家庭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明舜教授指出,中华女子学院秉承服务妇女儿童发展、服务家庭建设和妇联工作的办学理念,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打造了女性学、学前教育和社会工作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一批服务于妇女发展、儿童工作、家庭工作的人才。新时代的家庭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和指导,确立家庭建设在新时代的新坐标,明确家庭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时代特点。我国家庭建设是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家庭建设要服务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的家庭建设和学术研究应当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必须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要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将家庭视角纳入政策和制度制定,推动和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
![f26afd8575dc49e5a8be6c4f4b91217f.jpg 孙晓梅_副本_副本.jpg](/__local/8/E9/0D/73FB4EDF289997D87D6E0D6E937_CE990D24_C070.jpg?e=.jpg)
家庭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孙晓梅教授分析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家庭建设工作的政策文件,并介绍了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包括家庭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形成全国家庭建设课程网络队伍;召开有关家庭建设研讨会,联系各方面的家庭教育工作的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组织出版专著和教材,提高家庭建设研究的工作质量;参加全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前瞻性研究和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的评估和制定工作,把科研工作与妇联工作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2f4a8ca0fe7c4957a5deef481f21f437.jpg 李高霞_副本.jpg](/__local/E/B3/2C/D47CDB66148FAD3CFBE20C6B4EF_58773EC7_C5AA.jpg?e=.jpg)
来自基层的妇联干部结合一线家庭建设工作,提出了妇联家庭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西城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高霞介绍了西城区妇联开展的三方面家庭工作经验:一是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家庭建设内涵;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搭建服务家庭成员的实体平台;三是注重立德树人,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83f0ad7c59a14e5a8ab68e087ad25cf6.jpg 蒋薇_副本.jpg](/__local/A/7E/E2/349A4DAB629442AD2C7B5EBE3CE_DAF64C86_16809.jpg?e=.jpg)
广州市海珠区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蒋薇介绍了海珠区妇联发挥优势,紧紧围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要求,擦亮两个项目品牌,打造一个示范社区,以家庭阅读培育良好家风,以温馨服务促进家庭和谐,探索建立妇联、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参与的家庭建设新机制。
![9f64119320d84c06be61a2a9b2463b47.jpg 曹晓博_副本.jpg](/__local/0/B9/44/367E0CF6EBD904E759BFC503C40_C06C1AAF_11195.jpg?e=.jpg)
北京市海淀区妇联儿童部科员曹晓博提出妇联作为推动家庭建设的职能部门,有着重要的引领、联系、服务作用,但就目前情况看,怎样在家庭建设中发挥好妇女的“两个独特作用”,如何找准家庭建设的着力点,进而以小家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重点更是难点工作。来自实践的宝贵经验为家庭学科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课题依据和研究方向。
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广泛关注
![d213f2ad1dde460dab771e871ef510fc.jpg 康丽颖_副本.jpg](/__local/A/25/F8/22D8D085C7F7ACF0C2389CDEE18_87AF5650_10C6C.jpg?e=.jpg)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又是国事,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提出,家庭在儿童的抚养、保护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生活虽属私人领域,但受到公共领域的影响日趋明显。现有的家庭教育研究分散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虽然有一些比较丰富和深入的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现家庭教育特点的理论表达和理论体系。对家庭教育的自识与反思是以家庭教育研究和理论建构为讨论对象,在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分析问题、界定概念,力求通过解释学研究和规范性研究构建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6ba0ecc18b544b368beddb99a976bc76.jpg 杨咏梅_副本.jpg](/__local/4/FC/54/D4427DFFAD5A70B3184EED62683_050780DF_F3EC.jpg?e=.jpg)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指出,近5年被称为家庭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家庭教育越来越多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专业力量介入购买社会服务、课程体系和理论建设需求越来越迫切、专业化、科学化越来越成为必须。
![d654b9fc6edf4eb88f3ba3314b48e04c.jpg 洪明_副本.jpg](/__local/2/E2/31/C928292A4933E757FE10D59CC89_4E4A2492_E2B4.jpg?e=.jpg)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员洪明认为,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反思,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来源于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教育要引领生活,家庭教育的重构要基于美好生活,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人。
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da62942a03cc423f9c099521239a9fe0.jpg 杨晓林_副本.jpg](/__local/2/20/35/EC25BB463BD6D5E1F36E5EA444E_CB3F99BF_17220.jpg?e=.jpg)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晓林认为,新形势下维护妇女权益应适当改变过分强调离婚救济的手段,而为旗帜鲜明地坚持法定夫妻财产共同所有制,维护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平等财产权,合理界定婚姻关系中双方所付出的“贡献”,厘清身份法和财产法的关系,强化家事思维,避免财产法规则简单引入家事审判之中。
![1f0246d8c5dc4bbfaa8638975bfd1839.jpg 刘晓楠_副本.jpg](/__local/D/9D/99/AF4BC4F6627A8408AC0DC07EB42_6B462957_118EB.jpg?e=.jpg)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的形式越来越多元,未婚同居、单亲家庭、非婚生育、同性伴侣等等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的多元家庭广泛存在。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小楠指出,多元家庭以感情为纽带、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生活共同体。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中对于同居没有明确规定。多元家庭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比如生育权、抚养权、财产继承、分割等,需要法律进行明确和保护。
![bef3e31f5dc34b6cb627657c80be4fde.jpg 刘永廷_副本.jpg](/__local/A/8A/83/28180C2346403DA941901C82A6F_262D6349_FC38.jpg?e=.jpg)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相关立法和政策制定缺乏家庭意识,需要政府能从家庭发展角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从家庭视角编写法律教材,对有关家庭的各项制度进行实用性的介绍,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讲师刘永廷介绍了《家庭与法律》教材编写情况。教材从家庭主要法律问题入手,阐述了家庭在婚姻、财产、住房、继承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度,描述了我国法律对家庭中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保护,介绍我国政府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制度以及政府预防家庭暴力的具体制度以及家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家庭与法律》教材为我国家庭建设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指导。
构建高质量的家庭服务体系
![74e68ed4f89d43519f7978412ab8230a.jpg 张先民_副本.jpg](/__local/9/B6/F4/A593F8E0E58DF04D67C9D8F9F4A_5FD68AA2_EDE9.jpg?e=.jpg)
家政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促进就业、精准脱贫、保障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家政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张先民介绍了当前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现状与发展。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家政服务行业从家务劳动社会化阶段迈进了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阶段。产教融合,从源头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社会认可度是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451a2d5480cd4e0eb5f838d545b7d783.jpg 李嘉庆_副本.jpg](/__local/2/4D/53/946CE291FCFFC9D3375246BE35A_70775AEE_11651.jpg?e=.jpg)
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李嘉庆分享了实施“南粤家政”工程的工作经验。“南粤家政”近年来着眼于整合家政服务资源,重点打造“花城人家”家政服务品牌,以“花城人家”家庭服务实训基地为引领和示范,深入推进家政培训提升行动、“领跑者”行动和信用建设专项行动、创新开展家庭培训项目,促进家政服务行业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此次论坛议题丰富,与会者还分享了在绿色家庭生活、家庭公益实践、家庭健康保健、家庭居住环境、家庭服装文化、家庭传统手工艺、家庭综艺节目、家庭体育指南、家政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家庭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化与扩展,与人民美好家庭生活的建设紧密结合,为我国当前家庭建设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